
知乎
知乎模板和悟空模板升级至3.60
更新与修复 • meizie 回复了问题 • 3 人关注 • 2 个回复 • 564 次浏览 • 2020-09-18 09:49
32920
WeCenter 程序 • 唯爱物语 回复了问题 • 3 人关注 • 3 个回复 • 808 次浏览 • 2020-07-24 14:05
三款模板同步升级到3.35,附升级说明(非模板用户适用)
WeCenter 程序 • 吴铭 回复了问题 • 2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791 次浏览 • 2020-04-05 20:11
to知乎模板用户:修改专栏列表显示数量(非模板用户适用)
回复WeCenter 程序 • 一花一木 发起了问题 • 1 人关注 • 0 个回复 • 675 次浏览 • 2020-03-15 10:23
【模板升级】WeCenter仿知乎模板完美支持最新3.33版本
插件 •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5 人关注 • 6 个回复 • 1931 次浏览 • 2019-12-09 13:23
【同步官方】双11,WeCenter模板钜惠狂欢 -双11特别回馈优惠活动
回复WeCenter 程序 • 一花一木 发起了问题 • 1 人关注 • 0 个回复 • 650 次浏览 • 2019-11-11 16:05
【模板升级】WeCenter仿知乎模板完美支持最新3.33版本
插件 •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5 人关注 • 6 个回复 • 1931 次浏览 • 2019-12-09 13:23
to知乎模板用户:修改专栏列表显示数量(非模板用户适用)
回复WeCenter 程序 • 一花一木 发起了问题 • 1 人关注 • 0 个回复 • 675 次浏览 • 2020-03-15 10:23
【同步官方】双11,WeCenter模板钜惠狂欢 -双11特别回馈优惠活动
回复WeCenter 程序 • 一花一木 发起了问题 • 1 人关注 • 0 个回复 • 650 次浏览 • 2019-11-11 16:05
知乎的盈利模式
建站运营 • hsumai 发表了文章 • 7 个评论 • 2990 次浏览 • 2018-11-10 17:05

严肃点说,我反对所有说知乎用户质量好,可以靠用户质量赚钱的说法。
看过赵本山的《卖拐》吗?
这个世界上做生意这个事情,
最赚钱的永远不是把东西卖给合适的人,
而是把东西卖出最多份。
所以,用户越会思考的社区,越赚不到钱。
商人不喜欢你们,他们喜欢傻子。
知乎就是典型。
你们大概已经知道广告商有多不喜欢在知乎投广告和找kol了……
讲道理也就腾讯爸爸比较喜欢知乎的kol……
他们大概是钱多烧得慌,除此以外,
商人的腿是最诚实的,他们受到资本的意志控制。
实际上有钱人之所以是有钱人,
就是因为他们总是更懂得怎么花钱。
这样的人,
更不会受到广告的影响,
更不会受到商人的影响,
所以无论知乎想要卖什么,这些人都不买账的。
因此,知乎的用户质量越高,越赚不到钱。
这句话是我说的。
至于最终结果是知乎变成微博,
还是知乎靠高质量用户赚到大钱,
结果是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我猜知乎的ceo早就想通这个问题了,
他现在似乎是有点想做一个微博用户和知乎用户兼容的社区。
然后用赚微博用户的钱……
作者:温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54456/answer/24558253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很多人用很长的时间来分享知识?——搬运自知乎用户Chen Libra
haixia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3179 次浏览 • 2015-01-11 11:40
这里我所介绍的网络用户知识共享行为是指社交问答网站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Users’ knowledge contributing behavior in social Q&A sites)。需要指出的是知识贡献行为或者说知识共享行为(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比如在知识管理领域,对于知识贡献行为(或知识共享行为)的论述侧重于强调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行 为。所以本文将要谈论到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可能并不适用于除此平台(社交问答网站)之外的其他情境,这需要相关的科研人员运用实验进行测度。而且值得注意 的是,有时候网络用户“知识贡献行为”就是指代“知识共享行为”;而有的时候,“知识贡献行为”只是“知识共享行为”下面的其中一种子行为,“知识共享行 为”下面除了“知识贡献行为”,可能还包括“知识搜寻行为”(Knowledge seeking behavior),知识采纳行为(Knowledge adopting behavior)等。
不同的学者对知识贡献行为和知识共享行为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这需要看他们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情境。在本文中,我们将知识共享行 为和知识贡献行为看成是相同或类似的表述,以下统一称“知识贡献行为”。
1. 知识贡献的用户特征每 一个SQAs都存在知识贡献的用户,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回答问题,贡献有质量的信息内容。区别于那些只在问答社区进行知识搜寻的普通用户,知识贡献的用户, 尤其是那些高数量或高质量知识贡献的用户是SQAs持续发展和维持问答社区氛围的中坚力量。对于知识贡献的用户来说,问答社区的系统质量、服务质量和用户 体验是他们最在意的外在条件。但是决定用户进行知识贡献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用户的内在心理动机。有研究发现,知识贡献的用户会与提问者有很多交互 (interaction),但知识贡献者之间并未有很多交互,其原因包括知识贡献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彼此都想成为最佳回答者以获得外在奖励或荣誉。
2. 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动机理解SQAs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特征需要厘清用户选择是否贡献知识的背后动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主要动机是 “乐于助人”(enjoy helping others)和“知识自我效能”(knowledge self-efficacy)。
这里的“乐于助人”指的是用户通过帮助他人而获得的内心的满足感。 知乎用户刘一雨的回答提到的就是这种满足感。之前知乎上还有某位朋友提到过,这种满足感是指人类需求层次(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位阶的需求满足感,具体出处我 不太记得了,希望记得的知友们可以给我一个链接。这种满足感很微妙,有时候别人的感谢或者赞同就会使贡献知识的用户感觉很有成就感,受到了他人的肯定。这 种满足感会促使他们贡献自己的知识。
“知识自我效能”是指用户对于能够为他人提供知识 的自信感,也就是说当用户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为他人提供知识帮助时,他会选择去贡献他的知识。比如在知乎上,会有很多领域的相关人士或者“知乎达人”回答 问题,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由于长期深入地了解或者熟谙某些内部信息,肯定会有其他“门外汉”所不知道的信息和知识,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感去贡献这些知识,来 解决或者纠正“门外汉”们的疑惑和误解。比如,对于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用很长的时间来分享知识?),我是研究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用户的知识贡献行为也是我所研究的问题之一,我自我感觉有能力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而且有必要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规范的解答,以达到科普的目的,于是乎我决定贡献我自己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举个栗子而已,勿喷…)。 这里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时候在SQAs上用户贡献的知识并不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专业知识,而是回答者个人的建议、意见、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等。用户之所以回答这些问题,或许是问题本身足够有趣,或者让用户感同身受等原因。其他一些影响用户贡献知识动机因素还有:用户的自我价值实现(有点知友weakdancer 回答中提到的自我存在感的增强),问答社区的奖励,用户自身的求知欲(知友刘一雨回答中提到的用户获取知识的过程),互惠(即用户认为如果我贡献知识帮助他人的话,他人也会在某个时候帮助我解决某些问题,那么用户会选择贡献自己的知 识)等。这些因素要么与“乐于助人”或“知识自我效能”存在着概念重叠的部分,要么没有上述两种因素对用户贡献知识的影响那么大,所以这里不再过多解释。
3. 用户持续贡献知识行为的动机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在SQAs上花很长时间来贡献知识呢?这里涉及到“持续贡献知识”的背后动机。持续贡献知识行为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著名市场营销学家Oliver提出的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ECT)。ECT作为消费者满意度研究中的 基本理论,被用来解释和预测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再次购买的意向。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再次购买一个产品或再次使用一项服务的意向(即持续购买或持续使用的意向) 主要是受消费者之前使用该项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所影响。一些学者将ECT和之前用户贡献知识行为研究中得到结论进行整合,然后对用户进行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并 将统计结果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结果发现“问答社区的奖励”、“知识贡献者声誉的自我感知”和“对问答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是影响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意愿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问答社区的奖励”、“知识贡献者声誉的自我感知”和“对问答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这三个因素会使得SQAs上的用户不断或者经常贡献自己的知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用户是那些贡献过高数量或者高质量知识的用户。有意思的是,这项研究还发现之前影响用户贡献知识的两个主要因素“乐于助人”和“知识自我效能 ”此时对持续贡献知识并没有显著的作用。这说明,虽然“乐于助人”和“知识自我效能”可以促进用户的知识贡献意愿,但是对用户的持续贡献意愿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了。
反思知乎:如何运营知识英雄?
kingthing 发表了文章 • 4 个评论 • 1353 次浏览 • 2014-06-05 14:27
2014年年初,问答社区知乎上出现一个问题:已经有哪些高质量用户离开了知乎?有人专门去统计了离开知乎超过3个月的知乎名人:@keso、@和菜头、@佐藤谦一、@徐小平、@李开复……其中一些人甚至删掉了个人页面。
名人纷纷出走,知乎这是怎么了?
这件事背后的关键是,正是这些知名用户的出现,才造就了知乎今天的影响力。
Quora创办一年之后,知乎诞生,起初它只是专心复制Quora的问答形式,无意于发展社交。它小心翼翼地开放注册制度,从李开复、雷军等IT名人,到唐岩、阿北等低调的业内高手,都选择知乎作为自己的首选发声渠道。
天平在某个时段彻底倾斜,知乎从单纯对于问答的运营,过渡到对人的运营,在这里逐渐呈现出讨论氛围和群聚效应,舆论领袖的势力越来越大。知乎甚至趁势完成了“造星”运动,发掘了一批在线下默默无闻,却能依靠问答成名的“知识英雄”,他们是优秀内容的源泉,让知乎进入了一种社区应有的正循环,甚至可以说,是知乎的竞争力。
知乎在社交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3年时间中笼络了超过500万用户,成为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虚拟知识社区。如今,它所创造的星星们却有意离它而去。这使人不禁唏嘘:知乎的成就与失落都在于社交二字。
所以,在这个时点,知乎的故事尤其值得探讨:拥有一个完美的海外模板的它,是如何转向社交化运营的?知名用户的离开,会对它的未来形成多大的冲击?
**人比内容更重要**
在Quora诞生时,知乎创始人周源就发现这种模式的社交潜质。
周源认为,Quora开创了一个新的形式:它通过问答这种模式(或“单元”)把内容结构化地呈现,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交——几个并不认识的人因为关注了同样的问题而产生新的关系,经过更多的内容刺激之后,人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具有持久性。
看上去,提问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问题本身。但提问之后的回答还是得通过社交机制来产生,人与人之间形成关注,才会发现问题和答案。怎样去判断答案的价值?也得由这个社区的群体共同去投票判断。
知乎与Quora在初始阶段使用了同样的策略:从“杀熟”开始,Quora创始人是Facebook首任CTO,他拉来了一群IT舆论领袖,其中包括不少与自己一样的极客程序员。
知乎团队的办法是发邮件邀请好友。上线的前两个星期中,他们邀请到大约200位用户,多数是创始团队的朋友或同事,几乎全部来自IT创业圈,其中有不少媒体人或行业评论员,这个小圈子开始“互问互答”。但外界很难拿到邀请码,它在初始阶段几乎是“全封闭”的。
Quora还用了一招:与Facebook和Twitter打通账号,相当于与社交网站直接接壤。但知乎没有借鉴这一点,周源最大的顾虑是担心社区里的人良莠不齐,恶意者会在社区中肆意吐槽和吵架,如果无力抵挡,甚至会使产品提前夭折——说到底,这是中美两国社交氛围的天然差异,美国已经足够正规与职业化,而中国是吐槽横行。
当它一点点开放注册,直到用户数量达到2000人的时候,便出现了雷军、李开复等IT名人,他们贡献了各种高质量的回答。
再往后,越来越多的陌生面孔出现,这伴随着内容失控的可能性。知乎团队感到如履薄冰,他们曾在一个时段达成共识:创造内容并不是主要问题,最大的重点在于人,只要能激励用户活跃性,自然就能创造内容。
紧接着,知乎的对策是将用户的头像放大,在资料页面补充用户的背景资料、公司信息,在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推送内容时,会将提问者或回答者带上背景介绍。
社交的氛围很快被带动起来。更直接的变化是首页,首页内容从每个话题下出现的最新问题,变成了呈现关注人最新动态的信息流。用户可以直接看到关注者的问答,当然,如果关注的人数较少,一不小心也会导致刷屏。
知乎用户对这种改变极其敏感。知乎写手YJ曾认为知乎与豆瓣有些相像,但知乎的一系列转变使二者拉开了差距。在豆瓣上,人们很少会follow别人,而知乎正在积极引导用户发生社交行为,在信息流看到朋友的某条信息时,上面提及的人可以一键关注。它还提供了屏蔽功能,所有用过社交网站的人都明白,屏蔽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行为。
知乎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社交效果,但Quora的路数没有改变。在Quora上,用户的头像极小,放眼望去,最显眼的还是各种问题与回答。在知乎转变的同时,Quora最大的变化是引入了货币系统,鼓励用户去消费自己的信用值,推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修改和整理问题还会得到积分奖励。它还推出了针对某问题引发的答案形成的价值点树状图,能够看出,Quora依旧痴迷于知识的累积。
**知名用户是怎样炼成的?**
社区的焦点应当是什么?
这是知乎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个媒体人团队的优势是信息收集、知识管理与拉来知名用户,但他们的长期议题是如何运转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知识社区。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在知乎提的问题无人问津,有什么办法可以重新让人讨论?”一位用户回答:寻找“社交节点”型用户来参与。
知乎一直在有意地强化“社交节点”型用户。说是“有意”,实际上,这是社区运营者的基本功:当雷军、李开复等行业名人积极进驻,难道不去“利用”一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里涌入了一群与新浪微博重合的知名用户。但这还不够,知乎开始发掘其他知识英雄。随着陌生面孔的增加,知乎上的话题渐渐变得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也吸引到各种来路、低调神秘的问答高手。
YJ是知乎某领域的著名写手,截至2014年4月,他已经拥有了超过2万位关注者与近3.5万个赞同数。在达到1万个赞同数之前,他承认自己每次被赞都很有成就感。但在Quora上,很可惜,被赞同、感谢的累积数已经取消了。
YJ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还不足200人。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知乎页面上会有‘浏览过其页面’的用户数量,有些人的关注者数量很多,但浏览量很低,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光环,但大家在知乎上并没有去深度了解他们,只是慕名而去关注。他还在知乎上认识了很多“理论上不可能认识”的人,他把这种交友形式称为“三观”交友:并不仅是因为共同的兴趣而成为朋友,而是基于某些方面的共识或者欣赏。
反过来,这群人为什么会青睐知乎?因为知乎满足了他们的一项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将脑中的知识、见解和经验归纳起来,找个时间安安静静写下来,知乎给出这个空间。越是自己擅长的内容,越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在知乎上这些回答的确能得到更高的赞同数。
2012年年底,知乎还做了一项较大的调整,将一些在某领域贡献高质量回答的用户来进行权重的累积,获得赞同较多的大号拥有较高的权重,更容易进入用户首页的信息流中,而且他们对问题的投票甚至可以“以一顶十”,目前的500万用户中有3000名高权重用户。
如知乎团队所期待的,社交元素与内容紧密交织在一起,为此他们还会利用一些办法来调动知名用户的积极性。在知乎上可以将提出的问题抛给业内高手,来邀请他们作答;知乎运营人员还会特意找到知名用户,以考虑“是否将此内容放入知乎日报”为“借口”,请知名用户替他们把关或补充回答。
2013年,知乎推出了知乎专栏,用周源的话来说,它的初衷就是给这些知识英雄持续表达的空间。
知乎甚至办起了针对知名用户的线下活动,还有将各种会议上的嘉宾讨论搬到线上的“知乎圆桌”。这使知名用户们有更多机会在线上或线下交流。
但周源不希望社交变成一种负累。例如,知名用户策略是博客时代的产物,新浪微博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周源认为知乎的态度与新浪完全不同。在知乎上,哪怕是再著名的大腕,如果不去提问和回答,就不会有人“发现”自己。这是知乎一个巧妙的特点。
在周源与《创业邦》记者的交流中,他甚至认为,对人的运营需要有一种适可而止的态度:知乎绝对不会制造一种体现出某人很牛、请大家都来膜拜的氛围。而且他也不鼓励用户将自己打造为多面手,反复大量地回答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回答问题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交流已经很有价值了。所有社交行为应当自然地产生。
**别忘了,首要身份还是工具**
从2013年年底开始,一些知名用户完全删除了所回答的问题,甚至彻底删除了个人页面,在用户对“知名用户出走”进行的统计中,也包含了@徐小平、@李开复等常年不活跃的名人。
他们的出走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佐藤谦一是一位常驻欧洲、精通中文的日本人,在知乎上文风儒雅,拥有极多关注者,甚至有粉丝提出这样的问题:仅通过知乎了解@佐藤谦一,感觉爱上他了怎么办?
在受到一些有关国籍的莫名攻击后,@佐藤谦一删除了所有回答,他的离开使很多用户非常惋惜,一位用户在相关问题的讨论中悲伤地回答:与佐藤先生在线下没有机会相识,在他离开知乎后,自己可能再也不会与他有交集了。
这群知名用户为什么出走?周源认为原因有很多,并不只是知乎产品本身的问题。例如,Keso与和菜头等人貌似很久都不使用微博、SNS等社交产品了;徐小平、李开复等名人平时较忙,而在知乎上回答问题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或论证;对佐藤谦一等高质量用户的离开,他很难过,认为这多半是因为知乎上的攻击性言论。回到他最初所担忧的问题,吐槽和恶意谩骂,依然没有杜绝。
对知名用户离开的讨论,用户呈现了两种意见:一派认为知乎堪危,知名用户出走让追随者们感到心碎,用户与知乎正在变得貌合神离;另一派认为,反正这款产品的价值还在,别人离开与自己无关。
实际上,近一年时间,很多用户将焦点转向了知乎日报、知乎周报、微博推荐等内容出口,他们间隙地获取信息,而不是泡在知乎主站上。
周源认为,知乎从来都不是一款纯粹的社交产品,它的诞生与发展都立足于工具性。换句话说,只要这款产品能够满足用户在获取知识上的需求,它就不会被用户抛弃。
其实人们对社交产品的黏性本身就有一种周期性,周源举例,两人在线下聊天,经常会聊着聊着没话说了,然后等待产生新的话题。知乎也是同样道理,只有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以及新话题的产生来形成刺激,才能让大家继续讨论。当一个用户在某个领域回答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之后,必然进入相对平稳的情况。
最终周源将问题拉回来:知乎需要坚持的事情就是继续倾听用户的声音,持续改进,以产品的改进来留住每位用户。抛弃社交至上的想法,回到初心,大道至简。
{{{周源定义知乎}}}
**知乎**
Twitter定义了人和人之间可以关注,Facebook定义了人和人之间可以连接,Google定义搜索框可以找到网页,而Quora定义了人和信息之间可以形成关注,可以从一个信息节点产生朋友关系,这种连接方式同时考虑了人和信息,而且还是持久的关系。
知乎的目标是成为互联网上讨论一切的协议,就像网络邮箱系统一样的基础设施,可以沉淀下来,成为比Google更底层的数据库。
**知乎圆桌**
这个世界上信息的组织密度可大可小,如果很密集会让有些人反感。知乎圆桌就像一个更大的信息容器来承载它们,有组织者、参与者,谈论热点话题,呈现方式会更具体。
**知乎日报**
很多用户在手机上的需求只有阅读,没必要弄得复杂,可以更轻量级。知乎日报就是将产生的好东西广播给全世界,未来我们会请用户来挑选好内容作为日报。
**知乎专栏**
人们需要持续表达的地方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交,在开始梳理知乎结构的时候,我们发现博客的标题和主文其实也是自问自答。但博客是没有信息流动的,靠其他网站的链接;而知乎通过关注体系和连接方式来分发信息,知乎专栏可以依靠流量体系的构建自循环起来。
{{{观察家}}}
**陈刚:滴博科技联合创始人**
曾任职育碧娱乐,开源社区CNProg.com 创始人
**齐俊元:Teambition 创始人兼CEO**
在上海交大就读时创办Teambition,2013年获戈壁投资 A轮融资
**YJ:知乎某领域的著名写手**
就职于IT行业,拥有超过2万名的关注者,近3.5万个赞同数
**庄明浩:经纬中国投资经理**
曾任职盛大,同时也是网易科技专栏作家
**吐槽**
**怎么看知乎的问答与评价制度?**
陈刚 ● 利用问答形式、公开编辑的模式,最早是由2008年stackoverflow.com开创的,它当时的出现,在我们来看就像代表着民主、公正的精神。而在网页形式上,这种模式首先是去掉了论坛树形菜单,不把过多的内容直接呈现出来;其次是把问题和提问都放在搜索框里面,用户要提问,后面有匹配,如果有类似的就不用再提了,以此来做优化。
齐俊元 ● 我认为问题的后期编辑非常重要,我在大学时的课题是知识管理,但我感觉知乎在把这件事变得轻描淡写,甚至像是给管理员专门去做的,参与度低。
YJ ● 知乎的细节其实非常符合中国国情,例如“感谢”按钮是个偏社交的东西,有位仁兄经常感谢我的回答,而“感谢”是只有我和他知道的。
庄明浩 ● 我对知乎的感觉是它很“别扭”。用问答这种形式,将所有信息串起来,初期的确别扭,要下定决心才能泡在上面。一旦习惯这个形式,很容易产生黏性,甚至把它当作获取新闻的渠道。
**知乎的挑战是什么?**
陈刚 ● 知乎现在的成绩得益于强运营,然后是好的诞生时间以及圈内名人的力挺。我在2008年年底模仿stackoverflow.com创办了面向中国程序员的开源问答社区cnprog,因为没有认真运营最后放弃了;后来滴博网络创办的面包圈也算是问答类产品,每位同事都是内容维护者,但大家只会根据自己对大方向的判断来维护,最终也失败了。比较有趣的是,stackoverflow.com在早期承诺不放广告、不设置管理员,坚持几年后也不行了,因为在互联网上真的很难变成共产主义社会,让大家自愿无偿奉献。这就是内容运营的难度。
齐俊元 ● 很多讨巧类或者讲故事调侃的答案得到了超高的赞同数,反而比就事论事的认真回答更受欢迎。让人担心它的主流用户是否会变成一些时间充裕、喜欢编段子的写手?而不是那些认真回答的专家?
YJ ● 在这么多模仿Quora的产品里,知乎是最好的,归功于早期的用户控制和现在的用户管理,很多早期用户贡献了非常宝贵的内容,现在来看,是字字珠玑的。但知乎的问答与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有人说知乎是“机制”战胜了“人治”,在我看来完全是人治。知乎上有过几次大型的争吵,例如“文理之争”,老用户和新用户的矛盾,当用户数量增多之后就会有这个问题。而我想象中好的机制是不需要人为干预的。
<转载> 知乎:没有巨头收购命
boonoo 发表了文章 • 5 个评论 • 2406 次浏览 • 2013-12-17 02:16

###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给自己产品吹上几个他人还未吹过的牛皮,然后不停的炒作,成功上个IPO,就可以发财”,聊天中,小谦哥哥是如此看待当前互联网冰川一角中的创业。
这样的行为,在互联网中并不少见(包括但不限于今年成功上市的58同城)。无数创业公司证明自己已然成熟的举措,就是推动公司IPO进程。IPO之后,持有公司原始股份的众人,的确在财富收入上拥有了大跃进,发财了。
IPO,终归是渐渐不差钱的大型创业公司才又资格提及并付诸于行动中的事情,不少还未推动公司IPO进程的企业,在财富大提升的梦想中,都是通过傍大款,求收购的方式实现。作为新锐问答社区,有评论作者最近认为知乎最后的命运可能不是入赘百度,就是填充腾讯。但小谦认为,知乎尚且处于一个求稳待突破的创业成熟期,虽然离IPO太远,也尚未到达要求收购、傍大款的时候。
知乎发展遇门槛 创新工场作用甚微
起先,知乎采用严格的邀请注册制。这样的用户机制导致小谦去年初涉互联网之时,敲门敲出的都是黑脸大汉的死板回复。也就在那段时间,新锐媒体直指知乎痛点,知乎随后也变得越来越开放。
知乎为何开放?以李开复先生为首的创新工场元老们,通过像创新工场旗下产品知乎导入他们大佬级别的资源,让知乎一开始就有了不少的底气。
但这样的红利期却相当短暂,人家大佬级别的大佬资源,大多数也都是业内鼎鼎有名的人物。正如蚂蚁窝中蚂蚁万万千,蚁后又有几个一样,大佬资源可以作为知乎拉动平台用户发展的优势,却注定无法将知乎成为一款主流问答社区。
知乎要改变,先从入门槛开始,于是在知乎开放注册之际,小谦屁颠屁颠先去占了一个位置,生怕明天知乎又改变主意,缺失了进入知乎那个高质量问答社区中学习的机会。这样一种抱着那种受教于大佬知名人士的心态,不少此刻的知乎用户都有过。
此刻,知乎注册开放之后,对于知乎可能会沦为广告社区,缺失高质量内容的质疑也应声而起。在时刻关注社区内容管理运营的情况下,广告并不是知乎发展的最大制约。知乎直接尚未踏过的门槛,是其发展初期就埋下的炸弹。
“知乎用户大多数都是IT业界人士”,之前有评论人士曾经对知乎给予过如此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双向的,一方面能够凸显出知乎在IT业界人士这类处于整个IT界中上层次服务方的地位,另一方面却显露了知乎用户还是小众,尚未大众化。
小众吧,IT业界人士这类人群有些精明,很多互联网营销炒作方法几乎都可以大程度免疫。说句难听的话,就是“钱不好骗”,这样又怎么推动知乎的商业化呢?内容,放在提升用户质量上,是好东西,放在商业化上,价值或许会要大大贬值。作为创业平台,知乎的精英团队,自然不大可能一开始就为产品提升舆论价值,然后榜巨头大腿,求收购。
知乎前期的大佬专家们,不少都是活跃在IT、媒体界的,如何走向大众,是知乎要成为主流问答社区必须迈过的坎,前期的“红利”制约了知乎的发展,也给知乎运营团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开放的背后,的确能够进一步促进知乎用户广泛性发展。
知乎就是信息集合 巨头可以爱我但不要强迫我
知乎日报以及安卓苹果两大平台的手机客户端,将高质量的精选内容推送出去。从一个普通的知乎问答看,问题本身需要用回答内容,方能凸显出问答整体的内容价值。知乎的问答,整体上是一个拥有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格人,碎片化的精辟内容,长篇引经据典的神回复,符合互联网信息的发展潮流,让一个典型的知乎问答能够成为信息集合。
之前,我们通过百度知道、soso问问等问答产品中,是否有出现过明明是同一个问题,却要打开多个相同问题的链接,方能结束问答内容搜寻?知乎逐渐的改变了人们的这一习惯,他们提供了一个“百花齐鸣”的分享平台,朝着成为信息集合的方向努力。
这样的方向,不仅可能有利于知乎目前而言就可以完美商业化的进程发展:编辑知乎精选内容,整合结集出版传播。也有利于,知乎大力推进用户大众化进程。从这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知乎方向谈不上错误,更不适合在此刻就开始谈论要被谁被谁收购收留。
尽管创新工场在抛弃资金方面的因素,对于知乎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但小谦认为知乎处于成熟创业期,目前处于一个寻找正确的发展战略,为成熟之后的突破扩张期奠定基础的时刻,这个时候或将决定知乎的命运。在言论品牌在信息价值中的地位不断攀升的时代,知乎对于百度阿里腾讯这些巨头的价值已经很大,我认为知乎还有机会成为不依附巨头们的新锐问答社区。面向巨头,我认为巨头可以肯定知乎的价值,但不要过大程度的强迫他,可以跟随创新改进,却不要逼着知乎被收购,这将会真正意义上阻碍我国新锐问答社区的发展。
(文/小谦)
知乎是一家“社会化问答网站”,于2011年1月26日低调上线,目前处于邀请制公测期,被称为中国的Quora,在页面 UI 设计上采用蓝色优雅、严肃的格调。
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理性、认真,连接了各行各业的精英。
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在这里,发现更大的世界。”
目 录 1网站简介 2管理团队 3产品与服务 3.1 首页 3.2 话题页 3.3 通知页 3.4 个人主页 3.5 问题页面 4客户端简介 4.1 iOS客户端 4.2 安卓客户端 5日报